top of page
館遊萬象——倫敦的博物館深度遊標誌:標誌的左邊有一個放大鏡,放大鏡裡有一幢典型的英國式博物館建築——前上方有三角形浮雕,由六根希臘式高柱支撐,柱後是入口,博物館在一排階梯上。放大鏡周圍有圓點和星星點綴,寓意從博物館窺探到的萬象。

品牌故事

《館遊萬象——倫敦的博物館深度遊》是從一個信念和很多問題開始的——

//博物館是給所有人的。//

那麼是從什麼時候起,一提起「博物館」,我們會不自覺聯想到「沉悶」和「高深」,繼而覺得「博物館不是給我們看的」?
到底是從什麼時候開始,我們覺得博物館必定是嚴肅的?

在「新博物館學」的影響下,《館遊萬象》相信博物館不應該以一副高高在上的專家姿態說教,而是應該容納不同角度,呈現此前常被忽略的聲音。也就是說,它需要確保來自不同背景的參觀者從富透明度的敘事觀點中找到自己與展品或展覽的扣連,而不是死守以往那種看似客觀的一錘定音式展品論述。更甚者,是博物館有社會責任透過這些多元觀點回應當代議題和摒除偏見。同時,博物館參加者也由被動角色轉化成主動的參與者——大家將忙於根據自己的文化背景、遭遇、知識和已有的信念及想法等創造展品之於自己的意義。大家將透過帶著批判性地看展覽、挑戰博物館那或明顯或隱晦的敘事觀點和貢獻自己的角度。而在此之前,我們需要一起回答的問題是:

我們可以怎樣看博物館?
我們為什麼還要看博物館?
和最重要的:博物館可以是什麼?

這些理論性的問題可以透過我們的資源包和博物館觀察(部落格)探討。然而當我們意識到自己的背景對我們的博物館體驗影響如此深遠,我們的下一條問題就是:

那為什麼我們好像沒有機會以母語——自己最熟悉的語言——接近倫敦博物館裡那些展品?

當我們意識到我們可以允許自己有好奇心和盡情探索、也當我們意識到我們可以開始引導下一代享受這個空間時——
為什麼博物館沒有專為小朋友和家庭而設的導賞團?
博物館明明有很多家庭互動活動,但偏偏就是很少有帶領大家享受展覽的導賞團?

 

而當我們意識到博物館應該是讓人舒坦自在的空間——

以中文為母語的殘疾人士可以怎樣順暢地利用博物館龐大的資源呢?


這些務實的問題,希望能由我們那些為不同年齡層和需要的你而設的中文導賞團解答。

《館遊萬象》——沉浸於博物館裡中,然後將之想像成萬花筒,在一件件藏品中窺見絢麗的世間萬象。

願我們都能享有更舒適、自在且深刻的博物館體驗。

你的導賞員:盈 | Joelle:一個二十多歲的華人女生。黑頭髮,長度至肩下三寸。戴金色圓框眼鏡,張口微笑。

你的導賞員

盈   |   Joelle
#說書人   #在職博物館人   #內容創作者

Joelle 以優異成績畢業於倫敦大學學院(UCL)的博物館學碩士課程,學士時期於香港中文大學主修心理學副修文化管理。

她的興趣廣泛,但不論是音樂項目管理、文案撰稿、活動主持或博物館文物管理和公共參與工作統籌,她關注的仍然是如何讓文化資源變得更觸手可及。對她來說,文化共融與公平性不僅應體現在無障礙設計上,更關乎其內涵與敘事手法。

她積極參與不同協作項目,並曾在樂苗基金旗下音樂天使樂團的展演中與超過10位有特殊學習需要的學生合作,在著名室外組曲《動物狂歡節(Carnival of the Animals)》的啟發下共同創作及表演原創的童話故事。這些故事不僅向觀眾展示學生們天馬行空的創意,減輕大眾對有特殊學習需要人士的標籤,更幫助學生們理解和詮釋經典,拉近他們與古典音樂的距離。

旅居倫敦以來,她曾於英國國立博物館任職文物管理工作,現為全職獨立博物館公共參與專員。她關注的課題包括藝術通達、自我身份認同及我們在當代如何思考「身體」及「健康」等,並積極實驗博物館與遊戲和戲劇間的關係。同時,她亦是自由身獨立博物館導賞員,迄今為止已帶領超過300人走進平時不對外開放的法定古蹟,深入了解鮮為人知的倫敦故事。她生動有趣的互動導賞團深受參加者歡迎。

bottom of page